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37 点击次数:112
"紫金山上,还能坚持多久?"参谋长望着远处的浓烟,沉声问道。
"只要还有一个弟兄在,就能多坚持一分钟。"罗雨丰握紧了望远镜,眼神坚定。
1937年的南京,寒风凛冽。紫金山作为南京的天然屏障,成为了守卫金陵的最后一道防线。教导总队官兵们或许未曾想到,这座他们曾经训练、生活过的山峰,将成为他们最后的战场。
"报告!日军主力已开始在山脚集结。"通讯兵跑来报告。
罗雨丰点点头:"传我命令,各部队按原定计划部署,严防死守老虎洞阵地。"
老虎洞,紫金山的咽喉要地。12月7日清晨,第一声炮响划破了黎明的寂静。日军的猛烈进攻如期而至,密集的炮火将老虎洞周围的防御工事笼罩。
"营长,敌军投放了侦察气球!"
"组织敢死队,务必摧毁他们的观测点。"罗雨丰当机立断。
几名战士迅速组成突击小组,在漫天弹雨中冲向敌军阵地。日军的火力网太过密集,一次次的突击都以失败告终。
"他们的重炮太多了,我们的反击几乎无法奏效。"作战参谋面色凝重。
"那就用机枪和步枪顶上去!只要守住这个关口,日军就休想轻易进入南京城!"
连续两天的激战,老虎洞的防线开始出现裂痕。12月9日凌晨,在一轮密集轰炸后,日军发起了总攻。
"弟兄们,跟我来!"罗雨丰带领着最后的预备队冲向前线。一声炮响,这位英勇的营长永远地倒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。
老虎洞失守后,战斗并未结束。教导总队转向第二峰继续抵抗。第5团虽然伤亡过半,但幸存的官兵们仍然斗志昂扬。
"团长,弹药所剩无几了。"
"省着点用,每一发子弹都要打中敌人!"
第二峰的工事比老虎洞更为坚固,这里的地形教导总队的官兵们再熟悉不过。日军的进攻愈发猛烈。密集的炮火将整个山头笼罩,硝烟弥漫在每一个角落。
"敌军的空中支援来了!"
轰炸机的轰鸣声在上空回荡,但防线上的官兵们纹丝不动。每一次日军的冲锋都被顽强击退,以至于日军指挥部也开始怀疑能否攻下这座山头。
12月9日,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双方展开了近距离的肉搏战,教导总队的两门德制75毫米山炮发挥了关键作用,一度将进攻的日军打得溃不成军。
"看来他们也不过如此。"一名年轻军官露出了笑容。
"别高兴得太早,他们很快会带来更多的炮兵。"老兵摇摇头说。
果然,日军很快调集了更多火力。12月11日,新一轮猛攻开始了。尽管教导总队的官兵们拼死抵抗,但在12月12日下午,第二峰终于被日军占领。
"撤退到第一峰和天堡城!"指挥官下达了最后的命令。
日军并未给教导总队喘息的机会。他们开始放火烧山,试图用大火逼退守军。
"长官,火势太大了!"
"死守阵地!宁死不退!"
烈火中,教导总队的官兵们依然坚守岗位。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透,每一块岩石都见证着他们的英勇。
12月13日中午,随着南京的沦陷,紫金山最后的防线也被突破。仅有约4000名教导总队官兵最终渡过长江,曾经的精锐之师几乎全军覆没。
多年后,一位幸存的老兵回忆道:"那些日子,我们不是在打仗,是在用血肉之躯在阻挡敌人的铁蹄。国家太弱了,我们只能用生命去填补这个差距。"
历史长河中,紫金山保卫战只是短暂的一瞬,但教导总队用鲜血写就的壮烈篇章永远铭记于世。他们的牺牲,不仅是一场战役的结束,更是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。在和平年代,我们回望这段历史,除了缅怀先烈,更应该铭记教训:一个国家的强大,不能只靠将士用血肉筑成的长城,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。
昔日战场上的惨烈,正是今天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。